生態學基礎考試技巧
如果能很快地、準確地把正確答案找出來最好,如果沒有把握,就應采用排除法,即應從排除最明顯的錯誤備選項開始,把接近正確答案的備選項留下,再分析比較剩下的備選項,進一步逐一否定,最終選定正確答案。其實,許多單項選擇題的4個備選項中,除1個正確外,其余3個并非完全錯誤,只是不符合此題目的要求而已,有的備選項是命題者從其他章節中移植過來作為干擾項。看一下題目順序,再回憶對照教材的順序,就能做出正確選擇。 要求會做的題要做對,不會的從選擇題的選項中找相關的內容填寫 。如果能很快地、準確地做出判斷最好,如果沒有把握,就應采用排除法,或者從試卷里找到類似的內容來判斷對錯。考察概念,根據題目的名詞回憶相應的知識點寫上即可,回答是按照“ X X 是 指 … … ”的方式回答 。實在回憶不起來,在試卷上找相關內容抄上去 。 要努力地搜索記憶中的答案要點,作答時,答案要有層次性,要突出要點并且工整地寫在試卷上,語言要做到簡潔明了。不管想出了幾點,作答時一定要分段,切忌把幾個要點寫在一個自然段之中。列出答案要點,然后對要點逐一展開敘述,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要在深度上和廣度上努力,內容多多益善。必要時,可以先在草稿紙上列出答案要點,思考一下,看能闡述多少。如果時間緊張,那就直接把幾個要點作答在試卷上(注意分段并留一定空白以備敘述),然后發揮形象思維能力,盡可能地對要點進行展開敘述。堅決做到在答案要點的基礎之上多些內容。 單項選擇題當中如果還有幾個怎么也做不出的話,干脆孤注一擲,統一選擇一個備選項,即統一選擇或A、或B、或C、或D。一般來講,找回一分沒問題,運氣好的話,有時會找回更多分。多項選擇題難度就大多了,實在想不出的話,ABCDE全部都選上,效果如何,就看運氣了。對每一道選擇題的題目及答案(包括不正確的選項)和已經做好的其他非選擇題的題目及答案進行反復閱讀,如果還是不行,那就只有編寫一些答案要點寫上,但編寫的東西必須是所考課程的內容,而不要張冠李戴,并從宏觀角度出發去闡述,盡量做到自圓其說。1.生物多樣性: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2.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內稟增長率:在沒有任何環境因素(食物、領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條件下,由種群內在因素決定的穩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稱為種群的內稟增長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記作 rm。4.鄰接效應:當種群密度增加時,在鄰接的個體之間所出現的相互影響。5.自疏現象:如果某種植物的播種密度超過一定值時,種內對資源的競爭不僅影響到植株生長發育的速度,而且影響植物的存活率,這一現象叫自疏現象。6.阿里規律:動物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因而種群過密或過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對種群產生抑制性的影響。7.種間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9.動態生命表:根據觀察一群同一時間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動態過程而獲得數據編制的生命表。10.靜態生命表:根據某一特定時間對種群作一個年齡結構調查,并根據結果而編制的生命表。11.空間異質性:指生態學過程和格局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及其復雜性。12.邊緣效應:指綴塊邊緣部分由于受外圍影響而表現出與綴塊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態學特征的現象。13. 哈-溫定律:在無限大的種群中,每一個體與種群內其他個體的交配機會均等,并且沒有其它干擾因素(突變、漂移、自然選擇等),各代的基因頻率不變,無論其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如何,只經歷一代,即達到遺傳平衡。14.遺傳漂變:一般發生在較小的種群中,因為在一個很大的種群里,如果不發生突變,根據哈-溫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頻率將保持平衡狀態,但在較小的種群中,既使無適應的變異發生,種群內基因頻率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由于隔離,不能充分的隨機交配,種群內基因不能達到完全自由分離和組合時產生的誤差所引起的,這樣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狀在種群中繼續保存下來。15.環境容納量:對于一個種群來說,設想有一個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種群值以k表示,當種群達到k值時,將不再增長,此時k值為環境容納量。1.根據對過量鹽類的適應特點,鹽土植物可分為聚鹽性植物、泌鹽性植物和不透鹽植物。2.有效積溫的計算方法,是從某一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減去 生物學零度。3.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維持 250kg 的生物產量,鉀可維持 350kg 的產量,磷可維持 500kg 的產量,而實際產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產量將停留在 350kg ,因為此時產量為鉀所限制。這種現象可以用生態學上的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進行解釋。4.陸生植物隨生長環境的水分狀態可分為 濕生植物 、 中生植物 和 旱生植物 。5.根據生態因子作用強度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可將其分為 密度制約因子 和 非密度制約因子 。6.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包括 綜合作用 、主導因子作用 、 階段性作用 、 不可替代性和補償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8.生理有效輻射中, 紅光和藍光是被葉綠素吸收最多的部分。9生物為保持內穩態發展了很多復雜的形態、生理和 行為 的適應。11.生物的大環境包括 地區環境 、 地球環境 和 宇宙環境 。12.可見光是電磁波,其主要波長范圍在 380-760 nm。13.具體的生物個體和群體生活地段上的生態環境稱為生境 。14.動物對溫度的適應方式包括 行為適應 、 形態適應 、 生理適應 。15.根據生態因子的性質可將其分為 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和 人為因子.16.生物科學中的環境一般以 生物 為主體,而環境科學中的環境一般以 人類 為主體。17.陸生動物主要通過 形態結構適應 、 行為適應 和 生理 適應減少失水。19.根據植物開花對日照長度的反應,可把植物分為長日照 植物、短日照植物、 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答: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由于生物是呈等級組織存在的,因此,從生物大分子、基因、細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態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答:根據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分類:分子生態學、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與全球生態學等;根據生物類群分類: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等;根據生境類型分類:陸地生態學、海洋生態學、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沙漠生態學等;根據交叉學科分類: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等;根據應用領域分類:農業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 答:分為4個時期:生態學的萌芽時期(公元16世紀以前),生態學的建立時期(公元17世紀至19世紀末),生態學的鞏固時期(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現代生態學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現在)。答:生態學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以及系統分析和模型三種類型。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實驗室研究是在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受控生態實驗系統中研究單項或多項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對種群或群落影響的方法技術。系統分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表達各種變量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規律性,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方法技術。 答:種群具有個體所不具備的各種群體特征,大體分3類: (1)種群密度和空間格局。(2)初級種群參數,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遷入和遷出率。出生和遷入是使種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遷出是使種群減少的因素。(3)次級種群參數,包括性比、年齡分布和種群增長率等。 答:分解過程的特點和速率決定于待分解者的質量,分解者的生物種類和分解時的理化環境條件。三方面的組合決定分解過程每一階段的速率。 答:與演替過程中的群落相比,頂極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總生產量/群落呼吸小;(3)凈生產量低;(4)群落結構和食物鏈(網)復雜;(5)物種多樣性和生化多樣性高;(6)群落穩定性高。 答:①時滯或稱為延緩的密度制約,存在于密度變化及其對種群大小的影響之間。②過度補償性密度制約③環境的隨機變化 答:(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計生產量,即P=A﹣R;按攝食量和扣除糞尿量估計同化量,即A=C﹣FU(2)利用種群個體生長和出生的資料來計算動物的凈生產量。(3)凈生產量=生物量變化+死亡損失答:①增加對食物的競爭②對于捕食者增加顯眼性 ③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答:(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競爭(6)偏害(7)寄生(8)捕食 答: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種資源和空間時產生的種間競爭現象。兩個物種越相似,它們的生態位重疊就越多,競爭就越激烈。 答:以選擇結果分三類:(1)穩定選擇 (2)定向選擇 (3)分裂選擇 以生物學單位分四類:(1)配子選擇 (2)親屬選擇 (3)群體選擇 (4)性選擇 答:生物的存在與繁殖,要依賴于綜合環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子的量(或質)不足或過多,超過了某種生物的耐性限度,則使該物種不能生存,甚至滅絕。這一理論被稱為謝爾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該定律認為任何接近或超過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種生物對任何一種生態因子都有一個能夠耐受的范圍,即生態幅;在生態幅當中包含著一個最適區,在最適區內,該物種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狀態。 答:有效積溫法則的含義是生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生物各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有效積溫法則在農業生產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全年的農作物茬口必須根據當地的平均溫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總有效積溫進行安排,否則,農業生產將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中,也要根據當地的平均溫度以及某害蟲的有效總積溫進行預測預報。 答:(1)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擴散和動物的活動性。(2)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3)種內、種間關系的改變。(4)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5)人類的活動。17.什么是植物的溫周期現象?簡述晝夜變溫與植物干物質積累的關系。 答:(1)植物的溫周期現象:植物對晝夜溫度變化規律的反應。 ②夜間溫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機物質消耗少,從而利于干物質的積累。 答:(1)種間競爭:兩個或多個物種利用相同的有限資源時,為了爭奪資源而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抑制對方的現象。 (2)特點:①競爭結果的不對稱性。②對一種資源的競爭能影響對另一種資源的競爭結果。 答:(1)風具有輸送作用;(2)風影響植物生理活動;(3)風影響植物形態;(4)強風對植物具有破壞作用。20.種群邏輯斯蒂增長曲線分為哪五個時期?簡述各時期的種群數量變化特征。 答:(1)開始期:種群數量增長緩慢;(2)加速期:種群數量增加加快;(3)轉折期:種群增長率最大;(4)減速期:增長率下降;(5)飽和期:接近環境容量。20.根據開花對日照長度的反應可將植物分為哪些類型?請各舉一例。答:(1)長日照植物,例如菠菜;(2)短日照植物,例如菊花;(3)中日照植物,例如甘蔗;(4)日中性植物,例如黃瓜 答:(1)多度(2)密度(3)溫度(4)頻度(5)重要值(6)優勢度22.影響陸地植物群落經度地帶性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熱帶地區的經度地帶性植被有哪三類?答:(1)水(2)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草原);熱帶荒漠。 答:(1)種群調節:當自然種群數量偏離平衡水平時,種群數量有返回平衡狀態的趨勢,這就是種群調節。 (2)種群調節的意義:①降低種群波動的幅度,維持種群平衡;②避免種群大爆發、種群衰退及物種滅絕。答:(1)種間競爭:兩個或多個物種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時而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抵制對方的現象。(2)特點:①競爭的結果具有不對稱性;②競爭雙方對一種資源的競爭能影響對另一種資源的競爭結果。 答:(1)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有機物的分解;(2)土壤微生物殘體增加了土壤有機質;(3)固氮菌固氮,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4)有些微生物與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利于植物生長。 答:(1)氣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為因子27.在山地條件下,影響植被分布的主要地形要素有哪些?28.寫出種群邏輯斯諦增長的微分方程,并說明各參數的含義。 答案:(1)草原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2)提供大量的飼草、飼料及畜禽產品。(3)具有一定的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功能。31.簡述恒溫動物對高溫環境的生理與行為適應特征。 答:(1)生理適應 適當放松恒溫性,使體溫有較大幅度的波動。(2)行為適應 晝伏夜出、穴居、夏眠。
答:(1)主要由針葉樹種組成。(2)群落結構簡單。(3)是寒溫帶的地帶性植被。(4)枯枝落葉層厚,分解緩慢。